陳劼 | 從創新中找到成就感

這是一次曠日持久的

尋醫之旅

曄問

問尊嚴,問名聲

問靈魂,問態度

……

READ ON

陳劼

從創新中找到成就感

人 物 介 紹

陳劼,副主任護師,碩士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七病區護士長,造口治療師,博士。擁有國際造口治療師證書,開設了我國首家兒童造口傷口失禁護理門診。曾赴瑞典斯德哥爾摩Astrid Lindgrin兒童醫院進修、澳大利亞JBI循證中心訪學。主要研究方向:複雜先天畸形圍手術期護理、兒童造口傷口失禁護理、兒童神經外科護理、兒科護理管理。上海市護理學會外科護理專委會委員、造口傷口失禁學組委員、國際造口傷口失禁協會會員、上海市罕見病基金會護理專家、中華護理學會造口傷口失禁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復旦大學護理學院循證護理中心成員。

參編書籍《急診與危重症護理技術》、《實用新生兒外科學》、《實用新生兒護理學》、《兒科護理學》、《造口傷口失禁護理教材》;參譯書籍《泛太平洋地區壓力性損傷的防治臨床實踐指南》、《傷口護理實踐原則》。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

她的《大便失禁患兒的腸道管理》獲2013年上海市優秀髮明選拔賽職工技術創新成果銀獎,《基於Brown高級護理實踐模型下的兒童造口傷口失禁護理模式研究和應用》獲2014年上海市護理科技二等獎和2015年中華護理科技三等獎。2015年獲上海市“我心中的白衣天使”十佳護士稱號。2016年獲得“左英護理獎”。

採訪筆記

我很少走近護士這個群體,但是,今天的採訪特別有意義,很可能,在將來護理行業發生偉大變革的時候,這樣的護士,是我們這個社會最需要的,善良,勤奮,有情商,有悟性,有耐心,有匠心。

兒科醫院七病區護士長,造口治療師,研究生導師,陳劼。擅長複雜先天畸形圍手術期護理、兒童造口傷口失禁護理、兒童神經外科護理、兒科護理管理等。

畢業於上醫護理系,十幾年前,她還是小護士的時候,她嚇壞了。“周末值班,重症監護室就我們三個護士,家屬闖進來了,亂砸監護台上的設備,就因為他們覺得自家孩子的恢復不理想。怕歸怕,還得工作,我不敢懈怠,繞過這群人,給孩子們輸液、吸痰。那天下班走在路上就哭了,委屈。”

她現在已經不委屈了,病人家屬和醫生都親熱叫她“陳老師”,16年的一線工作,敬業專研,她已經具備了完整的兒外科護理專科領域理論知識框架和專科技能,成為小兒外科護理帶頭人,帶領自己的護理團隊共同學習與成長,救治護理過許多複雜先天畸形(連體嬰兒、多發畸形等)、嚴重創傷、腦腫瘤、肝腎移植的圍術期患兒。這位護士長開了造口門診,這在醫院系統是鳳毛麟角。現在,造口護理找陳老師,傷口處理找陳老師,就連素不相識的外地病人和護理同行,都想方設法加了她的微信,請她指導傷口的處理。

“從會診到教學,培訓,已經帶出許多徒弟了,骨科的,心臟外科的,腦外科的,護理部和科室領導都特別關心,特別支持。”

她喜歡孩子,也能夠理解父母,“都不容易,特別是圍手術期的小朋友和他們的家長,護理工作除了約定俗成那些事,還有對孩子父母的關注和教育,他們是驚弓之鳥,我們的笑容和支持對他們是一劑安慰,是久旱甘霖。”

上班了,她的話就停不下來,能在病床邊多待一會就多待一會,傾聽和講解病情,檢查各類導管,指導用藥和護理知識,陪家長說說體己話。家長說,陳老師用心了,受累了,她說,護理工作實在有太多事情可以做,“將來這門學科,應該是醫療體系中的重頭戲,國外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是一個團隊在做,而我們現在,護士要做全能选手,要會心理學,營養學,康復學,還要承擔一些社工的功能。”

當初沒能如願進入臨床醫學,她失落過,那段時間她讀《簡愛》,海倫對簡愛說的話,其實也像是對她說的,“不要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不要在意別人怎麼看你,別人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重要,能幫你的只有自己。”

我點頭,我對她說起這個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她曾去歐洲學習法語,愛上自己的老師,現實存在阻礙,她將激情寄託於寫作,在寫作中創造理想的完美世界。她曾將詩作寄給自己景仰的詩人,得到更加不公的回復:“不要躋身詩的行列,這裏沒有女人。”但是,這個不向世俗和時代妥協的女子,寫出了一部不向世俗和時代妥協的書。

她聽了,微微一笑:面對所有的難,我也經常這樣問自己——我妥協了嗎?

1既然選擇了,就要做好

1979年,陳劼出生在江西南昌,從小一心想當個醫生,高考時打算報考臨床醫學專業,誰知天意弄人,臨場發揮欠佳,陰差陽錯被調劑到護理專業。

當年護理本科招生極少,一年也不過二十幾個名額。而大多數同學都和她一樣,是從別的專業調劑過來,她有些失落,不過,隨遇而安的性格幫助她做出了決定。“命運也許就是將錯就錯,其實護理要學習的課程也頗為有用,於是就安下心來。要說沒有失落感是假的,實習的時候失落特別大,之前都是和臨床專業的同學一起上課,到了臨床實習,他們跟着老師查房去了,而我們推着護理車,推着氧氣筒,鋪床疊被——被褥很厚重,每天要抱到消毒室去消毒,成天在干體力活。但我想,既然選擇了,就把當下的事做好。”

畢業找工作不是難事。很多醫院對本科畢業的護理專業學生求賢若渴,況且陳劼還是那一屆的優秀高校畢業生。陳劼對兒科醫院的印象特別好。一是醫院作風嚴謹,醫療護理很專業,重視文化建設;二是醫院對護理專業的本科生很重視,護士和醫生一樣有機會參加出國擂台,獲得出國進修機會。“感覺醫院的平台很好,院領導常常說,在我們醫院,護理非常重要,於是我欣然接受了醫院的橄欖枝。”

剛進醫院的時候,她還拘謹羞澀,一次在路上遇見院長,院長能脫口叫出她的名字,問她工作近況,有什麼困難。作為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小姑娘,能被院長記住名字,她感覺渾身,暖融融的。“護理部主任張玉俠老師對我很關心,遇到就說,有困難可以來找護理部。還有徐靜儀老師,對我既要求嚴格又慈愛激勵,讓我覺得雖然臨床工作辛苦,但一定要腳踏實地干,彌補自身不足,也要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

學院的教研活動很多,學術氣氛好。她工作第一年住在醫院的宿舍里,經常去聽其他醫生的講座。宿舍里有讀博士的醫生,晚上卧談會,大家暢談醫學、討論病人、總結經驗,相互影響,共同進步。那時候的她,“就像見到充足陽光的蘑菇,一個勁地成長。”她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彙報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她都積极參加,勇於嘗試,不管得不得獎,就為了鍛煉自己。

她坦言,剛參加工作,大多還是成人的思維和護理知識。進入兒科后,才慢慢總結兒科的護理特點。

2兒科天使

陳劼說,兒科的護士很辛苦。很多時候小朋友不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說不清楚自己哪裡不舒服。所以經常要像幼兒園老師一樣和孩子相處,“今天很乖,好可愛,比昨天漂亮哦!要哄着孩子,用孩子的語言,才能流暢交流,家長看到我們對孩子那麼親切,也會對我們放開心扉,關係就這樣拉近了。”

工作第一年,在監護室做小護士的時候,陳劼夜班一個人要照顧18個危重的孩子,其中有幾個孩子是上着呼吸機的,一晚上有幾個搶救,忙到不能停歇。她對自己要求特別高,一定不能出差錯,一夜不停對孩子摸摸看看,唯恐沒能及時發現病情變化。空下來,就坐在床邊陪孩子說話,鼓勵他們。即便這樣,也遇到過不理智的家長。

有一天,有一群家屬衝進監護室就開始鬧。那天剛好是周日,她和另外兩個護士值班,護士台的電話摔碎了,電腦也砸了,陳劼很害怕,但眼看着病房裡孩子的鹽水掛完了,她大着膽子繞着道去給孩子掛水。“他們是因為對自家孩子的恢復狀況不滿意,但是卻忘了自己這樣做,會不會給別人的孩子帶來傷害。”這件事發生在15年前,當時她不過20歲出頭,那天從早上七點半接班忙到晚上七點,覺得心跳加快,胸悶,趕緊做了心電圖,幸好無大礙。回家路上,她想,這工作沒法做了,委屈得不行。但抹一把眼淚,晚上睡一覺,第二天又抖擻精神上班了。

“我能理解家長,病人沒有好轉,醫生和護士也很着急,這種着急可能與家長的着急是兩種軌道——我們是客觀冷靜地想辦法治療,家長帶着情感,往往就失去理智,一旦出現不好的結果,家長都無法接受。”

後來她到了外科病房,和家長的接觸更多,她發現,溝通也就變得尤為重要。有人說,她是科室里和病人交流最多的,“通過和小朋友、家長聊天,可以採集到很多有用的病情變化信息,做起護理工作更加得心應手,這是‘話療’。”工作第一年,就經常有家長表揚她:這個護士真好,非常關心我們,“多溝通總沒錯,你不說話別人也不知道你在想什麼,多問問孩子的狀況,多關心關心,忙裡偷閑給家長們一些治療信息和健康教育,有時候動作慢一點,家長也說不要緊,這種感覺很好。畢竟家長們是來看病的,不是來搞事的。”

儘管這樣,做了護士長的她也會遇到委屈。有一個複雜的先天性消化道多發畸形的新生兒,孩子好不容易保胎生下來,孩子的媽媽之前流產過四次,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這個孩子身上。孩子做了一次手術不理想,又補了一次造瘺手術,好轉一段時間又不行了,因為先天發育不良,最終還是沒有救活。“這個媽媽先是鬧了護士,後來又鬧醫生門診,最後逼着我們去給太平間給孩子換衣服,我二話沒說就去了,孩子屍體已經凍得僵硬了。其實,新生兒做了四次手術,在醫院里幾個月,早已油盡燈枯,醫生真是無能為力。但是母親完全崩潰了,醫務人員都成了她的仇視對象,覺得是醫院害死了孩子。有時候,想想很心酸,為家長,也為我們自己。”

“外科新生兒的小患者其實非常脆弱,要做好圍術期管理,需要護理人員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細緻的觀察評估,準確的治療護理,熟練的操作技能,良好的醫護配合,缺一不可。對特別危重的消化道畸形的孩子,造口手術是保命手術,然而護士只有做好造口護理,才能真正讓孩子活下來,活得有質量。”陳劼說。多年前有一個新生兒胎糞性腹膜炎,做了一個造口手術。因為造口旁傷口大面積裂開,每次換藥孩子都很痛苦。陳劼每次給孩子換藥的時候,就拿一個安慰奶嘴給孩子含着。上夜班只要有空就給孩子扶着奶嘴,她想,能陪一會是一會。孩子的父母很年輕,通情達理,禮貌周到,但是陳劼總感覺自己的護理質量還有改進空間。她反覆琢磨,開始思考,如何把兒科術后護理專業做得更好,做出自己的特色。

3開拓小兒傷口護理領域

2011年10月,陳劼開設了造口門診,此時,她已經做了6年護士長。在上海,護士長開門診的寥若星辰,而她不僅做到了,並且一號難求。

2003年,陳劼去瑞典學習了一段時間,特別留意了那裡醫院的造口門診,在讀碩士期間,她又研究兒童造口護理方向的課題,建立了兒童造口患者以家庭為中心的全程護理模式。此後,又逐步形成了兒童造口傷口失禁關鍵技術—多科醫護團隊協作—護士培訓管理平台的集成創新模式,多項技術國內領先,得到了護理部、小兒外科及多科醫生的共同認可和支持,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全國各地的醫院得到推廣。 “小嬰兒造口經常做在傷口上,一旦發生造口旁傷口裂開、腸瘺的情況,很難護理,患兒動不動就得禁食以減少排便,影響術后營養,影響康復。我一定要解決好這些盲區。我很感恩,上海造口師團隊的徐洪蓮老師和吳唯勤老師,是我的領路人。在專業模式形成的過程中,我的博士生導師,復旦公共衛生學院的呂軍教授,以及護理學院院長鬍雁教授,給我很多方向性的指導。”

她主持的造口門診,造口護理佔一部分,疑難傷口更多,難愈的手術傷口、大面積車禍外傷創面、壓瘡、瘺管、靜脈外滲等。兒童護理要耐心細緻,同時還要全面評估與教育,每周半天,來七八個病人就很忙,有時卻來十幾個病人。她一邊做一邊還要和孩子的父母溝通,雖然忙的熱火朝天,但門診的護患關係卻很和諧溫馨。她護理的患兒多來自臨床各個專科門診和病房,因此經常與多科醫生聯合開展疑難兒童傷口的創面診治護理工作(MDT),採用“濕性癒合”理念和“TIME”原則進行傷口管理,每每遇到複雜傷口或癒合緩慢的傷口,動腦筋,反覆琢磨,和醫生們探討,向其他造口師請教,查閱文獻找臨床指南,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患兒。她做清創不痛、結合家庭情況選擇最佳方式為傷口控制感染、保持濕度平衡,促進創面爬皮,很多孩子來了再不願意去別的地方換藥了。家長們總覺得,早點認識陳劼,知道陳劼的造口門診就好了。

“兒童造口都是臨時造口,併發症比成人要多。護理時必須了解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發育特點和需求,還要告訴家長為何需要做造口,造口術后初期如何觀察和護理,快出院時如何準備,需要掌握哪些知識技能,出院后如何護理和尋求醫療護理幫助。為了方便家長掌握信息,我們編輯了護理手冊,拍了視頻發給家長,幫助來自全國各地的患兒家長們能逐步掌握居家造口護理。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的家長把自己孩子的護理過程拍攝下來,通過QQ、微信反饋給我護理過程,我們看了之後再糾正。有問題,再門診隨訪,幫助他們度過圍造口期,提高患兒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以便以最好的狀態迎接下次的手術治療。”

甚至有千里之外的不是她的病人也找到她求救。“一個北京的孩子,做了一個造瘺,但是造口護理不好,造口護理方法是醫院的病友教的,最後找到我,請我電話指導,我就教家長如何選用產品,網上來回發照片,指導護理。孩子一直恢復的不錯,後來突然有一天造口又出血了,家長着急地不得了。我問,是不是孩子在學步了,果然,孩子九個月,家長買了學步車,是學步車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聽了我的話,家長把學步車換成學步帶,警報解除了。”

4多一個人學會,少一分痛苦

醫生們對陳劼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出現傷口不愈都請她去看,同事家裡的小孩子摔破頭,如何換藥,如何不留疤痕,找她諮詢的越來越多。更有很多病人是別家醫院推過來的,創口大,很危重,她也不能不管。

杭州有一個先天性胃穿孔的男孩,做了四次手術,腹部傷口關不上,腸管露了出來,父親來上海請醫生去會診,陳劼被外科主任叫去一同會診,“才一個月的孩子,腸造口,傷口裂開,綠膿桿菌感染,敗血症,已經多次告病危,來的時候哭的力氣都沒有。我們想盡辦法,查閱文獻找方法,我來換藥,醫生裝VSD進行負壓治療,植皮等,中間許多曲折。一個月後,孩子肚子的傷口從十多分的口子,變到很小很小,終於大功告成。現在逢年過節,孩子的父親都會發短信問候,表達感謝。”

陳劼說,如果想把工作做完不難,要做好,做到卓越,就會有很多額外的事情要做。國內兒童造口師起步晚,她能交流學習的機會很有限。成人造口傷口護理方便有的並不適用於小兒,特別是新生兒。所以,當她聽說2012年的國際造口傷口失禁年會(WCET)將設兒科護理專場時,她积極投稿,並獲得了國際造口師協會NNGF的全額獎學金資助,得以參會進行大會發言交流,也因此得到了大量的國際前沿信息和護理知識。學以致用,邊做邊反思,思考了再找辦法,並總結歸納成文章。她主動接診了許多傷口工作,把工作做到了極致。在此後的2屆WCET國際會議中,她也爭取到了交流發言的機會。“學好英語,對自己護理的工作開展非常有助力。能讀英文文獻,有機會走出去交流發言,讓人家知道我們做的也不差。”事情是越做越多的,越做越做不完。有時候醫生請會診,她不得不趁着中午吃飯時去,晚上下班後去。實在忙不過來,她跟領導建議,培訓團隊,每個病區選一個護士培訓造口傷口護理,由她來教授。

陳劼是不肯停下腳步的。幾年前,一次偶然機會,她接觸到一些大皰表皮鬆解症(EB)的患者,他們的皮膚和眼睛、口腔、食道、呼吸道等粘膜組織“像蝴蝶翅膀一樣脆弱”,在受到輕微摩擦或沒有明顯原因的情況下就會發生水皰或血皰,進而產生創傷潰爛,極為痛苦。目前全球範圍內對“蝴蝶寶貝”尚無有效治癒方法,良好的皮膚創面護理是唯一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措施。為了能減少這些孩子的痛苦,她聯合了兒科醫院皮膚科、口腔科、眼科、整形科、移植科和分子診斷中心醫生們的醫學團隊共同為患者們服務。,作為上海市罕見病基金會護理專家,今年已是陳劼關注EB兒童的第五個年頭,趁着生完二胎的產假期間,她參与了8月份的EB患者護理培訓,為家長們講解大皰表皮鬆解症創面護理知識。講座時間從一個半小時延長為兩個小時,大家還是意猶未盡,問題層出不窮,她都一一耐心解答。

她說:“我願意教,多一個人學會,孩子就少一分痛苦。”

圖為11歲的內科病人,腿部血腫,治癒后與陳劼結為好友

口述實錄

唐曄:現在還覺得失落嗎?

陳劼:不失落。護理工作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也非常需要高學歷的護理人才。護理是中國將來醫療體系很大的一塊需求,預防保健,疾病護理,康復護理,高質量護理的需求會越來越多。

唐曄:一般幾點到醫院?

陳劼:8點上班,一般提前二十分鐘到,溝通和檢查夜班工作完成情況,做好新一天工作的準備。下班就沒有準點了,經常要加班,忙完自己病房的病人,再去看看需要會診的病人。下班回到家還有不少教研工作要做。除此之外,就是給學生上課,空閑的時候不多。

唐曄:從將來的發展來看,如何做一個好的護理人員?

陳劼:護理是一門精細的藝術,需要理論和實踐結合,還要有人文情懷。好的護理人員要善於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操作技能,積极參加各類學術交流,平時也可以向優秀的同事學習;善於反思,發現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來和大家一起討論改進;善於總結,把自己工作中的心得體會,好的不好的,歸納總結出來,記錄成文,幫助自己和其他人少走彎路;善於管理,護理對象是人,人就有需求,身心和社會的,病人的需求更多,把需求都照顧好,醫患關係就會好,此外管理好財、物、信息、時間,為患者提供安全優質的護理。我們現在離國外先進的護理水平還有差距,國情不同,在國外的兒童醫院,有大量的護士陪伴照顧孩子,護士有精力有時間做得非常細。醫院有一個團隊在運轉,醫生專註醫療,護士專註護理,非常關愛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做許多前期評估,然後把患者需求轉介給更專業的其他團隊成員。病人沒有治療費用了,聯繫社工,病人有心理問題了,請心理醫生,甚至有小病人拉下功課,他們還會請來輔導老師。那是很成熟的管理體系。

唐曄:你會考慮建立像國外那樣的團隊嗎?

陳劼:那樣的體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多領域的通力合作,我們醫院已經在努力朝那個方向發展了。我們醫院的社會工作做得不錯,家長有費用上的問題,我們反映後有社工部專門介入。我能做的,是搭建自己的專科護理團隊,提升護理品質。一人能走,多人可跑,沒有完美的個人,但可以有完美的團隊。一個人的能力始終有限,希望我的團隊可以做成兒童造口傷口失禁領域的TOP1。我現在帶的研究生,也逐漸引導往不同的專業領域走,傷口的,造口的,失禁的,與各專科互相交叉融合,護理的患兒涉及我院所有護理單元。

唐曄:在情緒上還會抱怨嗎?

陳劼:不抱怨,抱怨也沒有用。有句話,“噴泉之所以漂亮是因為她有了壓力;瀑布之所以壯觀是因為她沒有了退路;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為她有了目標……”我是這樣理解的,人生前進的路上积極和消極心態是相伴的,不能總是退縮,也並不總是要一往無前,遇到困難可以停下來歇歇腳,反思下,調整自我,找到好辦法,再繼續前行。累的時候和委屈的時候就讀書,看看雞湯文學,給自己打打雞血。或者,帶着孩子去公園裡晒晒太陽,和朋友們聊天,放鬆心情,煩惱就少了。

唐曄:問個私人問題。你已經是二胎媽媽了,為什麼想生兩個孩子呢?

陳劼:我本身很喜歡孩子,一直希望有兩個孩子可以陪伴成長,將來互相照顧。另外,可能看到很多危重症的孩子,長到十來歲的時候得了重病沒了,家長極度痛苦,為了治療已經欠了很多債,有些媽媽已經近四十歲了,沒有能力再去要一個孩子了,人財兩空,非常傷心。一個孩子風險太大了,也是響應國家號召吧。

網站內容來源http://www.xywy.com/

【其他文章推薦】

※給人完美的第一印象,就是要和露牙齦 Say bye bye

牙冠增長術治療費用  

※ 人家說的減肥天龍國這是在哪裡

※如何做愛滋篩檢?  

※六種按摩男性陰莖增長的方法

※紫錐菊為何是總咖啡酸衍生物的重要指標?

※ 想減肥天母有推薦的診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