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中的腸道信號

人的生命活動和精血津液的化生、充實,均依賴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即營養物質),中醫稱脾為“後天之本”,圍繞脾胃論治疾病的醫案、論述不勝枚舉,足見它們的重要性。注:中醫的脾不僅包括現代解剖意義上的脾臟,還包括胃、大腸、小腸等臟器,諸臟生理功能的發揮都賴於脾氣的調節。

《黃帝內經》認為:“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食物從入口到形成糞便排出體外,要在消化道內經過複雜的消化吸收過程,眾多消化器官的參与,故通過糞便,可以獲得很多疾病信息。

一、飲食入胃后的消化吸收過程

現代醫學認為食物入胃后經過胃的机械性蠕動和胃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內因子的化學性消化,得到初步分解形成食糜。食糜在胃的運動下通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開始小腸內消化,這是整個消化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食糜在小腸內受到胰液、膽汁、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及小腸運動的机械性消化,許多營養物質在此被吸收。食糜一般在小腸內停留3-8小時,未被消化的食物殘渣進入大腸。

每日從小腸進入大腸的內容物有1000-1500ml,僅有約150ml的水和少量鈉離子、氯離子隨糞便排出,其餘的都被重吸收。食物殘渣在結腸內停留時間一般在十餘小時以上。在此期間,經過大腸的運動,食物殘渣的一部分水分和無機鹽被結腸黏膜吸收,剩餘部分經腸內細菌發酵和腐敗作用后形成糞便。

正常糞便中除了食物殘渣外,還包括脫落的腸上皮細胞,和大量細菌。據估計,糞便中細菌約佔糞便固體重量的20%-30%。此外糞便中還包括機體的某些代謝產物,如膽色素衍生物,以及血液通過腸壁排至腸腔中的某些金屬,如鈣、鎂等鹽類。食物殘渣在腸道中机械性刺激腸壁神經,使粘膜表面的柱狀上皮細胞及杯狀細胞分泌保護腸粘膜和潤滑糞便的黏液蛋白,隨大便排出。

另外,腸道菌群是腸道不可不說的重要角色。它在促進腸道免疫系統發育,抵抗病原菌入侵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腸道細菌還利用腸內較為簡單的物質合成維生素B複合物和維生素K,供人體吸收利用。研究證明,許多腸道疾病都與腸道菌群的失調有關。

二、判斷健康糞便的7條標準

1.頻率:每天不超過3次,每周不少於3次

2.重量:重量約100-300g,膳食以細糧及肉食為主者,糞便細膩而量少,進食粗糧特別是多量蔬菜者,因含有粗纖維質而糞便量多。

3.顏色:因受到膽色素的影響,淺黃色到黃褐色不等。

4.形狀:香蕉狀,含水量約60-75%。

5.密度:分2-3段排出,在水中載沉載浮。

6.時間:5-10分鐘內即可排出,不需費力,不存在排不盡感。

7.氣味:正常糞便有臭味,因含蛋白質分解產物所致,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輕。

三、常見腸道疾病的表現

1.大便呈糊狀或清稀水樣:大便呈稀糊狀,也可為成形軟便或稀水樣,多帶有黏液,無膿血,多見於功能性腹瀉。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由多因素共同導致,發病機制暫不清楚,檢查無腸道器質性病變。

2.大便夾有黏凍、膿血,為濕熱邪毒蘊結大腸,脈絡受損所致,多見於細菌性痢疾、結腸癌、炎症性腸病、結腸憩室炎、放射性腸炎。膿或血的多少取決於炎症類型及程度。

3.大便呈灰白色: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阻塞性黃疸。

4.大便帶血:痔瘡、肛裂、大腸息肉、結直腸癌等都可便血。痔、肛裂者血液多為鮮血,多附於大便之上或便后出血。而大腸息肉、結直腸癌者血液多與大便混雜,顏色較暗,夾帶黏液,出血量通常較多,可伴有貧血癥狀。

5.大便色黑:軟而富有光澤,如柏油樣,多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服用活性炭、鉍劑、使用動物血液製品、肝臟或口服鐵劑及某些中藥都可以出現黑便。

6.黃綠色稀水便:肉眼觀察可見糞水中漂浮膜狀物,多見於偽膜性腸炎。多發生於較長時間應用廣譜抗生素,導致正常腸道菌群失調 ,難辨梭狀芽胞桿菌大量繁殖,產生毒素而致病,腹瀉還可伴腹脹、腹瀉、腹痛、發熱,嚴重者可見黏液血便。

6.大便呈扁條或線條樣:多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直腸狹窄,多見於直腸癌。

7.大便燥結,干如球狀:大便排出困難,多因熱盛傷津、隱血虧虛、腸失潤潤,傳化不行所致。常見於便秘患者。

糞便是腸道健康的“显示器”。通過觀察、檢驗等手段,可以為疾病的診斷、治療提供正確的方向,尤其是對於炎症性腸病、結直腸腫瘤等嚴重影響健康的疾病,可以起到篩查的效果。

希望本文可以給廣大朋友敲響警鐘,當出現大便異常時,要儘快到醫院就診,早發現早治療,沒有病更放心。

網站內容來源http://www.xywy.com/

【其他文章推薦】

※笑起來總是露齦笑的原因

不孕症要怎麼辦

紫錐花紫錐菊提高第一道免疫系統的防禦力!

※找尋保健食品代工廠時,該注意什麼地方?

※ 2020最新減肥大全

台德防疫表現比較

※什麼是內視鏡拉皮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