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內異味會致癌?警告:輿論被帶跑偏了

隨着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國內汽車消費近年來呈現持續、高速增長的趨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車輛的依賴也日益明顯。除了家庭和工作場所,車輛成了我們主要滯留的場所之一,因而大家對於車內空氣質量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但是近年來媒體和社交平台上卻不斷爆出關於車內空氣質量差、有異味,致病甚至致癌的消息,一時甚囂塵上。網上關於車內異味致癌的信息讓人難辨真假,而輿論的熱議,似乎已經給車內異味打上了致病致癌的標籤,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車內異味不等於有害

首先,我們要釐清車內空氣有異味和有害的兩者的區別,不少人對車內氣味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認為“有異味就等於有害”,事實上,這兩者並不能划等號。

氣味是極其複雜的,地球上的化合物中約有20%具有獨特氣味,迄今憑人的嗅覺即可感覺到的氣味物質有四千多種,車內空氣中存在的揮發性有機物則有幾百種之多。

2011年國家環保部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發布並實施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GB/T 27630-2011)主要確定的污染物有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8種。圖片出自:環保部發布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中選取

同時,異味又是一種比較主觀感受,受個體差異影響很大。

車內異味的來源也是廣泛多樣,基本可以分為內飾和裝飾兩部分,不少裝飾是消費者自己後來添加的,消費者購買新車時后增加的配件,比如腳墊,座椅坐墊和小裝飾品等,如果選購的是非原廠生產的產品,沒有非常完善的監督管理制度,可能屬於劣質產品,會產生刺鼻、不悅的氣味,這也是車內異味的重要來源。

而在用車過程中不注意及時通風,或及時清理車內腐敗食品,或者用車輛裝載有刺激性氣味的食品海鮮等,也可能使車內產生異味。

因此,只憑異味就斷定車內空氣有害,顯然是沒有根據的。

車內污染對人體有危害,但致癌包括白血病依據不足

那國家發布的指南中確定的污染物是否會致癌呢?查閱相關的醫學資料,確實可以看到苯、甲醛等一些車內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皮膚、粘膜、呼吸道等,但致癌包括白血病依據不足。

網傳典型的謠言有“車內空氣異味導致白血病”觀點有人追捧。以這個為例,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白血病的成因有哪些。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醫學權威教材《內科學》一書中指出人類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因素。

1、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異常等生物因素

2、包括X射線、γ射線等電離輻射在內的物理因素

3、包括多年接觸苯以及含有苯的有機溶劑、接觸乙雙嗎啉、烷化劑等在內的化學因素

4、家族性遺傳因素

5、其他可發展成白血病的血液病,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淋巴瘤等。

不少論斷之所以把車內異味與白血病聯繫起來,根據的是白血病致病因素中的第三條化學因素,那麼車內的苯等物質濃度是否能夠致癌呢?我們繼續查閱相關科學資料發現

雖然多年接觸苯以及含有苯的有機溶劑與白血病的發生有關,但根據苯相關白血病的病例統計分析,因接觸本患病的人群均為在工廠、車間等職業環境中接觸到較高濃度的苯,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遠高於《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GB/T 27630-2011)中規定的0.11mg/m3以及新修訂標準中的0.06mg/m3。這個濃度的苯,是在生產標準不達標的傢具噴漆車間等才可能達到,經過合格檢測的汽車內不具備這個條件。

(引用出處在文章最下,原文有標註【1】)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化學有害因素》(GBZ2.1-2007)也規定苯的短期接觸(15 分鐘)容許濃度(PC-TWA)為 6 mg/m3,長期接觸(8 小時,每周 40 小時)時間加權容許濃度(PC-STEL)為 10 mg/m3。

以上所有這些指標均遠高於車內苯可能存在的濃度,因此車內苯濃度導致白血病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甲醛是致癌物,與癌症的發生有一定關係,不過這並不意味着人體接觸甲醛就一定得癌。是否引起腫瘤和濃度、接觸時間密切相關。而且癌症的發生往往更多與家庭遺傳、生活方式等多因素有關,臨床上很難確定某種癌症就是甲醛所導致的。

室內空氣質量標準車內空氣質量標準不能混為一談

不少人又常常將車內空氣質量的檢測和室內空氣質量檢測混淆,並經常沿用室內空氣檢測的手段和設備,對車內空氣質量進行評定,這是錯誤的檢測方法。

事實上,兩者遵循的評價標準不同、採樣環境要求不同、採樣方法不同、使用設備不同……諸多的顯著差異決定了車內空氣質量檢測和室內空氣質量檢測完全不具備可比性。

由於我們在車內待的時間短,並且可以通過打開車窗、開啟外循環通風設施等方式進行通風換氣,所以車內標準比室內標準略微寬鬆。但正由於這種情況,對車內空氣質量的檢測條件要求更高。

例如,車內空氣質量檢測要求的採樣條件是在溫度25 oC±1oC、相對濕度50%±10%的專業整車氣味倉內,打開車門車窗靜置6小時后,再關閉車門車窗靜置16小時。而室內空氣質量檢測要求的採樣條件是關閉門窗12小時,採樣45分鐘即可。

另外,以甲醛為例,《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GB/T 27630-2011)》和《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2002)》要求甲醛濃度雖然都不得高於0.10mg/m3,但前者的限定條件是在車內密閉16小時進行揮發,而後者的限定條件只是1小時內均值,標準遠低於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標準的要求。

現行指南檢測方法按 HJ/T 400-2007《車內揮發性有機物和醛酮類物質採樣測定方法》的規定進行,受檢車輛實驗狀態規定為在生產線下線后的28±5天之內,檢測環境溫度為25.0℃±1.0℃。

圖片出自: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的《車內揮發性有機物和醛酮類物質採樣測定方法》中選取

網傳檢測數據不可信

網上也有不少人給出了車內空氣的檢測數據來證明存在的問題,雖然看起來言之鑿鑿,仔細分析下卻有不少問題。

顯而易見的就是,檢測工具和方法不靠譜。常見檢測使用“網紅甲醛檢測儀,對車內空氣質量進行檢測等自測手段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測試結果與真值相比偏差較大。

圖片出自:澎湃新聞《無味不等於無害!詳解那些關於車內空氣質量最該知道的誤區》

央視等多家媒體都曾經對此做過報道。記者曾親眼見證,同一個空間內,“網紅”檢測儀器本來显示一切數據正常,但在測試人員用嘴對準儀器猛吹幾口氣之後,甲醛含量立刻超標。

上海市市場監管部門2019年年初公布了對網紅產品“甲醛檢測儀”的風險監測結果,結果显示:無一批“甲醛檢測儀”產品示值誤差符合技術要求,無一批次“甲醛檢測儀”在設定的檢測環境條件下的重複性符合要求。

而網上显示車內空氣問題的數據,正是這樣不合格設備檢測出的。比如下圖是來自某論壇的檢測結果,針對此檢測方法和結果,有網友在評論里直言:“按你這樣子測,所有車都會超標,不信你換另一個品牌新車看看”。

圖片出自:我的汽車之家論壇貼

事實上,車內空氣質量的檢測有一套嚴謹科學的流程和標準,而有些自媒體大V、消費者等並無專業技術、知識背景和設備進行準確測量,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尚且存疑,就更無法通過這些數據來斷定車內空氣質量的問題了。有權威說服力的測試應該按照國家相關標準來嚴格執行。

我們通過採訪專業人士了解到,車內空氣質量的檢測有一套嚴謹科學的流程和標準,測試流程如下:首先將車內飾覆蓋物(包括后裝件及其他覆蓋物)清理出艙外,將車門、窗、後備箱門、天窗等打開,試驗車輛放置至少6小時,對車輛進行預處理,稱為試驗車輛的準備階段,確保封閉階段結束后採集樣品為車內飾揮發形成;準備階段結束之後,將試驗車輛的車門、車窗、後備箱門、天窗、進風口風門、發動機所有設備包括空調等全部關閉。確保車輛的密封性,保持16小時後進行車內空氣採樣分析。整個測試過程對測試人員、試驗環境、設備精度都有着極高的要求。 

網絡謠言所產生的誤導效果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一》指出,2018年末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超過2.4億輛,而白血病的發病率為3~4/10萬。

如此龐大的有車群體中必然會有與白血病患者重疊,而網絡傳播又很容易將車主和病友聚集在一起,再加上不理性不科學的觀點的引導,極易誤導消費者與網友產生將車內空氣和某種疾病單一地聯繫起來,而忽略其他的致病因素。

事實上,冷靜下來條分縷析之後不難發現,現有的證據很難說明車內異味致癌,而在沒有科學憑據的情況下就給出異味致癌結論,是非常不可取的。

在互聯網后真相時代,一些不科學的言論通過恐懼心理被販賣。我們往往容易被情緒左右而忽視真相,希望消費者和網友擦亮眼睛,切勿盲目偏信,被錯誤言論帶跑偏。

 

【1】萬偉國,鄒和建.國內期刊報道苯相關白血病病例及診斷分析[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雜誌2010,28(11):844-846

【其他文章推薦】

※牙科資訊-什麼是水雷射呢?

※80%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都有的徵兆!

※暖冬感冒倍增!研究:紫錐花有助於增進免疫力

※牙齒亂,害怕做治療嗎? 台中矯正牙科專家,幫你解決一口爛牙!

花賜康(飛比價格)最低價格資訊

※何時該看"不孕症"門診?把握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