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坤 | 醫生能做的,只是給你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

這是一次曠日持久的

尋醫之旅

曄問

問尊嚴,問名聲

問靈魂,問態度

……

READ ON

楊震坤

醫生能做的,只是

給你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

人 物 介 紹

楊震坤,男,主任醫師,擅長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壓、肺高壓、心力衰竭等)診治 介入性心血管病診治。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會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肺血管病專業學組成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專科會員、上海市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繼續教育學組成員、衛生部醫政司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培訓基地(冠心病介入)導師。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文章30餘篇,參与編寫學術著作10部。

採訪筆記

“要是我們沒招了,我不知道病人還能去哪裡。在生死線上,我最討厭兩手一攤,束手無策。我們是在與死神跑一場生死時速。”他說,享受跑贏死亡的感受,而家裡的電視就只看兩個頻道,五星體育和中央五套。“人生就是一場生死博弈。”

瑞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楊震坤,擅長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壓、肺高壓、心力衰竭等)診治,介入性心血管病診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會員、衛生部醫政司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培訓基地(冠心病介入)導師。

他救下的人命已經記不清了。正常上班還好,半夜一點突如其來的電話,尤其在寒冬臘月,真的就是一次考驗。“沒辦法,救命要緊,半夜攔不到車,踩着單車從中山公園往瑞金醫院趕,寒風刀子一樣刮在臉上,鼻涕眼淚都顧不上了,騎到半途,輪胎被扎破了,我就拚命跑,跑到手術室渾身大汗,還得換上鉛衣作戰,那天做完手術,四點了,就在值班室躺一會,大腦很興奮,怎麼都睡不着,剛迷迷糊糊打個盹,天就亮了,早上還有幾台手術等着。”他說很苦,但是值得,“說句笑話,每個人都是排着隊上天堂,我們是把那些插隊的人找出來,讓他們回到原來隊伍。”

他坦言,經導管支架置入術、溶栓治療等,對冠心病患者來說,並不是一勞永逸,“只是給患者一個自我糾錯的機會,爭取了時間,讓患者可以在手術后通過改變生活方式,調整飲食結構,運動,心理,獲得重生。但是,許多病人不理解,“好了傷疤,忘了痛”,把醫生忠告當做耳邊風,繼續原來的生活模式,這是最可惜的。”

他在法國巴黎學習生活過一年,“在那裡,患者對醫生是極其尊重的,依從性好,醫生只管治病,其他根本不用考慮,沒見過什麼醫患矛盾——我的導師曾是法國心臟聯盟主席,門診從上午八點半到下午一點才看六個病人,每個病人都事無巨細,刨根問底,患者怎麼還會不滿意?可在中國是不可能的。”

他說,預防醫學的重要性迫在眉睫,瑞金醫院收治的心梗病人,近幾年來,四五十歲的佔到60%,越來越年輕化,“我們很無奈,總是在末端治療,發作了才救治。這與社會壓力太大,生活節奏太快有關,很多人忽視體檢,生活不規律。有四十歲的企業家對我說,要管幾百人的工廠,倒下去了,廠子就關了,家裡就散了。”

他很懷念在法國的那一年,每個周末,他會去盧浮宮或者蓬皮杜中心,坐在廣場的椅子上喝咖啡,看那些藝人的雜耍和表演,鴿子在他腳邊踱來踱去。

我記得二十年前,有一部叫《這個殺手不太冷》的法國影片在蓬皮杜中心廣泛取景,我不知道他有沒有看過這部影片,但我很願意把他和讓雷諾聯想在一起 ,那個疲憊的身影,隱忍沉默、質樸溫暖以及令人信任的硬漢氣質,也都可以從他們身上找到影子。

1廿載風雲

1981年10月18日,中國足球隊衝擊世界杯的關鍵一戰,所有人的目光都緊緊盯在場上的皮球上,帶傷上陣的容志行首開紀錄的那一刻,觀眾憋悶了許久的情緒象火山爆發一樣噴涌而出,全場歡聲雷動。“進了!”在電視機前的楊震坤興奮地喊了一聲,揮舞着拳頭。

三十多年時光過去,又是一個秋天,中國隊同樣面臨着世界杯預選賽的挑戰,而當年那個還是中學生的楊震坤,已經是年近半百的老楊了。

楊震坤熱愛所有的體育運動。當年因為一次意外早產,七個月大的他在暖箱里待了一個月,所以小時候體弱多病,6歲時做過扁桃體摘除手術,初中因為急性闌尾炎又開過一刀,這期間中藥調理不斷,也經常請假去醫院,不是打針就是吃藥,小小年紀的他都有些害怕醫生了。

到了中學,他积極投入體育鍛煉,身體開始發育,個子高了,身體也壯了,最喜歡的是足球,練出了一副好身體。與此同時,學習也沒有落下,一直名列前茅。

因為成績非常優異,對楊震坤來說,填寫高考志願,交大等名校,是可以隨便選的。但是他不清楚自己未來該去選擇哪一種職業,甚至因為喜歡看書,他想,考華師大的圖書館系也許不錯,將來看書都不用花錢了。那時,父親為他推薦了兩個職業:老師和醫生。楊震坤不想做教師,每天過着吃粉筆灰的生活,對醫生卻不反感。“人吃五穀雜糧,多半要生病的,醫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1987年,第二醫科大學最後一屆六年制仁濟班,楊震坤走上了醫生道路。“我讀了63門課。一開始讀書很枯燥,就是死記硬背。”雖然如此,他的成績還是依然優異。他真正愛上醫學,是大學四年級之後走上臨床以後的事情了。畢業以後想選外科,為了心儀的骨科寧願放棄在三甲醫院工作的機會。可是為了後續的發展,他在老師的勸說下留在了當時名師輩出的仁濟醫院大內科。

操作機會相對較多的心內科,是楊震坤在大內科輪轉時偏愛的一個科室。他喜歡動手,而當時其他內科學科的發展還處於較慢的階段,心血管疾病越來越多,心臟科發展前景被看好,於是本科畢業三年後,他考了仁濟醫院的一位心內科碩士導師;1999年畢業,博士師從“上海心臟介入第一人”的沈衛峰教授門下,從仁濟醫院轉到了瑞金醫院。從此安定下來。仔細算來,這時距離他成為醫生那天,已經整整二十三年。

2急如星火

上世紀70年代以前,急性心梗死亡率是30%,70年代后這個比例因為除顫儀的廣泛應用大大下降。據統計,發生在醫院外的心跳驟停病例存活率只有大約5%,而如果在病發早期惡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顫,能夠得到自動除顫器的有效治療,則死亡率可下降至15%以下。現在,歐美國家很多公共場所都配備了自助除顫器,包括飛機場、體育場、學校、購物中心、寫字樓等。經過簡單的培訓,無論是現場的旁觀者,還是緊急救助人員或警察,可以正確操作這種儀器,為心臟病突發患者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目前我國的很多機場,火車站也都有配備。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着溶栓和心內科急診介入手術的開展,心梗死亡率又進一步下降到了6%以內。

中國每六秒鐘就有一個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每年心梗的死亡人數都有幾十萬。這就是心內科疾病的特點之一:病急且兇險。很多心內科的病都不穩定,比如心肌梗死,惡性心律失常,還有些急性的心衰發作,隨時有死亡的風險。每年猝死的人中,原因是心腦血管疾病的有40%。

PCI,即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是心內科介入治療的常規手段之一,2006年開始,瑞金醫院正式啟動了常規急診PCI流程,由楊震坤和其他幾位醫生輪流負責,這就是挽救急性心梗病人生命的“綠色通道”。“綠色通道是什麼?就是病人只要有指征,你隨叫隨到。要在半個小時內趕到,白天我在上班,那不礙事,最難的是半夜兩三點鐘,過來做個手術,起碼兩個小時,天就亮了,就像打遭遇仗一樣。”

楊震坤現住在鎮寧路上,距離瑞金醫院不遠。每年100-120台急診手術,三分之一都落在他的肩上。“綠色通道”經常會有半夜急診的病人,這時,12點鐘才睡下,兩三點鐘正在做夢的他,就會被叫醒去做手術,可是三更半夜哪裡打得到車?所以楊震坤一直騎自行車,鎮寧路到靜安寺,二十多分鐘的車程,他來不及擦一擦汗,就要換上手術服奮戰了。4點多做完手術,第二天還要正常上班。那怎麼辦?就不回家了,找個值班室睡。可是剛剛手術中高度緊張,大腦還處於興奮狀態,哪裡睡得着。翻來覆去到五六點鐘,眯了一會,天就亮了。“有一次,我騎到靜安寺,車胎被扎破了,凌晨兩點,我一邊走,一邊叫車,全身都是汗,到了醫院馬上做手術。第二天自己就感冒了,但是病人好了我很開心。雖然很苦很累,卻很有成就感,這就是這個工作的意義。”

3警鐘長鳴

一直在和死亡搶時間,難免也會有遺憾。任何一項醫學技術,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病人,就診時間耽誤了。急診心梗PCI有個胸痛發作12小時的“時間窗”指征,但是很多老年人,早上不舒服了,常常會忽視,自己找病因,比如胸悶胸痛覺得大概是昨天搬東西扭了一下,或者昨晚吃得多了胃不舒服?於是就自己想方法,貼膏藥,吃胃藥等。等子女下班回來還不見好,才想到去醫院,這樣時間就耽擱了。還有一些病人,沒有這個概念,胸痛一個多月,不當一回事,在病情相對穩定,比較輕的時候,沒有採取干預,到嚴重的時候來不及了。”

楊震坤坦言,儘管當今心血管診療技術的發展,急性心梗死亡率顯著降低,但是畢竟仍有5%-8%的患者無法搶救成功,尤其是那些左主幹閉塞、合併心源性休克、心臟破裂的高危患者。有時候招數都用了,山窮水盡,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這個時候,醫生內心會很焦慮。

楊震坤在和病人交流時,會反覆傳達這樣的觀念:做介入,做支架,吃了苦頭冒了風險花了錢,但還並不是根治性的。醫生做這些,是給病人一個去改正錯誤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危險因素的機會。愛抽煙喝酒,就要戒煙限酒;生活不規律,就要規律起來;血壓血脂血糖高的,想辦法控制住。身體健康狀態不穩定,一定要警鐘長鳴。“冠心病患者,平時有風吹草動,就應該到附近的醫院就診,做個心電圖,查個血,讓醫生診治一下,無論是否有醫保,花不了多少錢,但是可以從中篩選出急性心梗來。“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若是心臟血管堵掉,二十分鐘以後,蛋白就開始變性了,一兩個小時心肌就壞死了,搶救的時間越短,效果越好。”

急性心梗的現代治療關鍵是“再灌注治療”,有三種方法:一是靜脈溶栓,方便操作,適合地級醫院開展,但是受限於再通率;二是外科搭橋,因為病情急,幾乎不開展,外科急診搭橋,全世界不會超過1%~3%;三是介入治療,是最常用最有效的策略。需要強調的是,成功再灌注治療也只是給病人一個獲得重生去改變自己的機會而已。

隨着社會發展,心梗病人的年齡結構也在發生着改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心梗病人都是七八十歲,現在是40到55歲之間。這些人工作壓力很大,在單位里都有一定責任,交際應酬也多,生活習慣差。小孩還在讀書,家裡還有七十歲的老人要養,有很多經濟要求,生病了怎麼辦?所以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能在這個時刻倒下。我強烈呼籲,現在四五十歲的人,要勤體檢早發現,還要去調整生活習慣。”楊震坤說。

如果哪一年不做醫生了,楊震坤說,他就去搞預防醫學。“預則立不預則破,上醫治未病。實際上看了這麼多病人,我們覺得都很可惜。因為我們花了錢,卻在治療疾病的末端。二十年前,糖尿病鳳毛麟角,脂肪肝都沒聽說過,現在呢?三高發病率26%~37%,中國有3億個高血壓,血脂高有1.4億,糖尿病近1億,中國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2030年都不會到拐點。預防很重要,做末端只是幫你有機會改正錯誤,沒有把預防弄上去,病人是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醫療資源已經不堪重負了!”

4醫生需要認可

2007-2008年,楊震坤曾在法國巴黎BICHAT醫院心臟科研修。那一年,他收穫很多。“法國的醫療技術在歐洲領先,病人對醫生絕對服從,醫生不用分心在其他事情上。做手術,都是病人自己簽字,而不是家屬。醫生的休息時間不可侵犯,不會像國內一樣大型會議必須安排在周末,他們說開會也是正常工作。”

假期的時候,楊震坤就到處去拍照,和同在巴黎的同學結伴出遊,盧浮宮,奧賽博物館,蓬皮社文化與藝術中心。

楊震坤的導師是法國心臟聯盟主席,歐洲TOP10的心內科醫生,整個上午四五個小時的專家門診,一共只看6個病人。每個病人,從出生到現在都問得清清楚楚。“如果我們一上午只看10個病人,那也不會有醫患矛盾的。但是往往病人有很多問題要傾訴,醫生沒時間,只能把主要矛盾解決。有的病人不理解,就覺得醫生服務態度不好,難免有矛盾產生。”

“中國的醫生,工作壓力太大了,不僅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這點我不能迴避。中國的醫療評價體系,不是每個人都認可的。我父親是一名普通工人,小時候窮沒讀書,但他也知道老師和醫生是天底下兩個受人尊敬的職業。但是在現在的中國,這兩個職業的地位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雖然現狀如此,但是楊震坤並不後悔。當時他選擇的時候有點迷茫,有過掙扎,但是這麼多年的成就感也讓他很享受。醫學一直在發展,被治癒的人總是比無法治癒的人多得多。病人笑着出院了,對他來說,這就是最大的滿足。

口述實錄

唐曄:前些天報道的十院心內科搶救事件,您怎麼看?

楊震坤:那個病人是通過十院的“綠色通道”進行搶救的,整個流程都沒有問題,只是因為病人家屬不理解為何要在搶救中使用心臟支架,造成了一定的糾紛。實際上,上海很多醫院都已建立了急性心梗診治的綠色通道,每周7天、每天24小時,全年無休地開放已有十年之久。我們的很多醫護人員,全心全意守護着這條生命線。
經過我們這麼多年的努力,病人已經越來越接受這種治療手段,病人知道這個是救命的方法。當然,病人來了,還是要和家屬把風險談清楚,心肌梗死仍有一定死亡率,我們每年都有死亡的病人,全世界都這樣,不是中國水平不行,國家規定需要患者和家屬知情同意,還有費用的問題,畢竟是心臟手術,費用還是相對比較高的。有時,患者來看急診,沒帶這麼多錢,這時候,救死扶傷是第一位的,我們仍然會积極診治,大多數病人事後都會理解和配合的。十院發生的,是極個別的例子,那個患者也最終欣然接受了。

唐曄:應該養成什麼樣的生活習慣?

楊震坤:管住嘴,邁開腿,運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學生時代參加體育鍛煉;讀研究生時,住得遠,一個多小時自行車車程,整整騎了4年;我現在沒機會鍛煉,但是會騎自行車上下班,有時間在家裡做做俯卧撐。

現在管住嘴蠻難的,看到美食誰不想吃?減肥靠節食,永遠不可能,可以吃,但是吃了要吸收掉,靠運動。要靠運動,靠適當的調整。心血管病最怕高血糖,高血壓,但是一些中老年病人,靠不吃東西節食減肥就會沒有必要的營養保證,體質是扛不住的,身體會垮掉。不過,吃也要有分寸。有人說,我無肉不歡,天天紅燒肉,那就不對了,一個禮拜兩次就可以了,合理的飲食才是正確的生活方式。

唐曄:有些病人總是問醫生,怎麼不推薦他們吃保健品,這個問題怎麼解釋呢?

楊震坤:吃保健品不吃藥,這是最大的錯誤!保健品,我作為醫生不作評價。葯必須吃,如果你有經濟能力,可以吃保健品,我不反對。病人覺得藥品說明裡很多副作用,但是合理的藥物治療,利遠遠大於弊!保健品說明裡沒有什麼副作用,魚油不是降血脂的嗎?但是,保健品僅僅是輔助作用,吃了不對你負責。我堅決反對把保健品替代葯服用。

唐曄:有什麼印象比較深的病人?

楊震坤:曾經有一個急性心梗的男病人,手術一年之後來隨訪,雖然無任何不適,但是就像林黛玉一樣,臉色蒼白,人很瘦,身上肌肉都沒有。問他怎會這樣,他說死里逃生,一直存在恐懼,一年裡除了下樓拿報紙,沒出過門,基本卧床休息為主。我問他,你活着是為什麼?做手術,是為了讓你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去,不是讓你做一個廢人。後來他了解了,回去上班,每天一瓶牛奶,一個雞蛋,生活規律,活得很開心。想想病人這樣,我們醫生也有責任啊!平時忙於解決患者的疾病痛苦,缺乏心理疏導,很多心臟病患者存在心理問題,所以,從那以後,我會盡量抽出時間多與患者溝通交流!

唐曄:現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楊震坤:現在心血管疾病永遠是病人來找你,是被動的,所以預防醫學很重要,但那不是我的專業,我手上的病人都來不及看。我們有的時候去做新民大講堂,我覺得形式蠻好的,可是規模太小,受眾太少。國家可以開個健康頻道,去反覆宣傳。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一定要先投入做個十年二十年。等我不做醫生,我願意去做這個。

唐曄:中國的病人和法國有什麼不同?

楊震坤:我們跟病人說“不能吃肉”,他會問你,雞肉也不能吃嗎?瘦肉也不能吃嗎?法國人不會問,他們就從此不碰肉了。我們的病人會覺得,我不能被你騙,我要自己懂一點,所以容易有一點對立情緒。但是法國人沒有反問的,不會頂嘴,因為醫生和病人沒有利害衝突。我們這種環境下這麼多年,已經對此麻木了,也有辦法對付這個問題了,但是對年輕醫生來說,這是一個坎——他們都是獨生子女,可能過不了。

唐曄:醫學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楊震坤:讓病人擺脫痛苦,好好活着。但是這個太難,疾病譜越來越多。以前瓣膜病多,現在都找不到,都是高血壓,冠心病,心衰。醫學就像病毒和殺毒軟件一樣,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覺得,我們現在是做末端醫療,花的代價和受益不相符,有點虧。有的醫生看了一輩子病,最後看不了病了,因為知識跟不上。醫生永遠是在追趕疾病,因為病也在發展。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英國人投入了800萬英鎊,想攻克感冒,沒成功,因為他們去殺完二三十種病毒,但新的感冒病毒又冒出來,永遠趕不上變異。做了兩三年,他們放棄了這個研究,因為覺得像無底洞一樣。

有的時候我們很迷茫,醫學發展和病人的需求之間有一個矛盾,只能無限接近,卻不能跨越。我們救了很多人,但是畢竟還是有人救不了。醫生只是一個個體,只能盡到醫生的責任,就是救死扶傷。

唐曄:再有一次機會,您還會做醫生嗎?

楊震坤: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從讀大學算起,我接觸醫學已經快30年了,儘管期間有過迷茫,有過掙扎,但是,總的來說,我還是比較熱愛我的工作的。現在讓我去改行,可能我什麼也做不來了! 當然,人生就像圍城,城外的人要進來,進來的人要擠出去,此山總比那山高,但是我已經知天命,心態平和,沒有非分之想了。從醫這麼多年,有快樂有悲傷,這就是人生吧!我熱愛我的事業,只希望守好這份工作,對得起良心。不過在中國這個現狀下,我和大多數從醫者一樣,不希望我的孩子做醫生。

網站內容來源http://www.xywy.com/【其他文章推薦】

台北植牙諮詢中心ptt

※牙齒亂,害怕做治療嗎? 台中矯正牙科專家,幫你解決一口爛牙!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相關資料

※維持全家人健康活力的花賜康紫錐花保健系列

隱適美透明牙套五個優缺點分享  

過敏原檢測 – 你的營養,可能是孩子的毒藥!

※做完內視鏡拉皮心得分享-醫美熱門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