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時間:頸椎病康復的進展

頸椎病亦稱頸椎綜合症,是一種進展緩慢的頸椎退行性疾病,多見於中老年人,但青少年亦可發病。主要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變和突出,導致周圍組織和結構繼發性變化,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

一、分型

一般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食道型。

(一)頸型

是頸椎病中較輕的類型,以頸部癥狀為主,在頸椎退變的起始階段,預后好。它是由於椎間盤髓核與纖維環的脫水,變性以張力降低,進而引起椎間隙的鬆動與不穩,常於晨起、過勞、姿勢不當及寒冷刺激后突然癥狀加劇。

1、癥狀:反覆落枕,表現為頸部酸痛脹不適和保護性頸肌痙攣。有頸部活動受限或強迫體位,一過性上肢麻木,感覺異常等。

2、體征:頸肌緊張、僵直,頸活動時疼痛伴活動範圍變小,一側或雙側斜方肌壓痛。

3、X平片:頸椎生理弧度改變為變直,甚至反張。

(二)神經根型

常見類型,頸椎增生、椎間盤突出,小關節增生,壓迫或刺激了神經根,致神經根水腫、炎症、粘連,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好發於頸5-6和頸6-7間隙。

1、癥狀:頸僵不適,頸肩臂酸痛可沿神經根下串而出現手臂有觸電樣、針刺樣麻。

2、體征:頸椎活動受限,頸椎橫突棘突、岡上窩、肩胛內上角和下角壓痛,神經根支配區感覺和運動障礙,握力減弱,壓頂試驗、臂叢牽拉試驗、低頭試驗、仰頭試驗可呈陽性。

3、X平片:正位、側位和左右斜位可見頸椎生理弧度異常,錐體前後緣骨贅增生、椎間隙狹窄,小關節增生,前縱韌帶、項韌帶鈣化,鈎椎關節增生,椎間孔狹窄。

(三)椎動脈型

鈎椎關節增生、椎關節失穩、后關節鬆動和移位,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引起椎動脈痙攣或狹窄而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1、癥狀:頭痛、頭暈,腦部缺血表現為頭轉動至某一方位時即有眩暈、噁心、嘔吐、耳聾、視物不清等甚至猝倒在地。當頭處於另一方位時,或已摔倒在地,很快好轉。

2、體征:旋轉試驗陽性,低頭、仰頭試驗陽性 。

3、影像學檢查 (1)X線平片:頸生理弧度異常,鈎椎關節增生,椎間孔狹小。 (2)腦血流圖檢查:異常 (3)椎動脈造影:可有椎動脈壓迫性扭曲、變細或梗阻現象。 (4)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亦可显示椎動脈的行徑及其變化。

(四)交感神經型

由於頸椎錐體小關節增生,后縱韌帶鈣化等原因,刺激了頸交感神經而出現的癥狀。它常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同時存在,因為頸椎動脈周圍有交感神經網。

1、癥狀:頭暈、頭痛、偏頭痛,枕部或頸部疼痛,視力模糊、肢冷、耳鳴、耳聾等。

2、體征:心動過速或過緩、血壓高低不穩、低頭或仰頭試驗可誘發癥狀產生或加重。

3、X平片:頸椎退行性改變

(五)脊髓型

是頸椎病中最嚴重的一種類型,但發病率較低,起病隱匿、癥狀複雜,常被漏診和誤診,因發育性椎管狹窄,頸椎后緣增生,椎間盤病變(膨出、突出、脫出)壓迫脊髓而產生癥狀。

1、癥狀:由於脊髓受壓的部位和程度不同癥狀各異,常常先是下肢發緊、發麻、步行困難,不能快走,腳好似踩在棉花上,胸或腰部有束帶感。然後出現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手握力減弱,持物容易墜落、肌肉萎縮,嚴重者出現四肢癱瘓(痙攣性癱瘓)、大小便失禁。

2、體征:肌肉萎縮,肌張力增高、肱二頭肌、肱三頭肌、橈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如Hoffman、Babinski、踝陣攣陽性。

3、X線平片:頸椎后緣骨質增生、椎間隙狹窄、后縱韌帶骨化等。 MRI檢查:頸椎曲度異常、椎體后緣增生,椎間盤膨出、突出、脫出,硬膜囊或脊髓受壓變形,少數TW2像見脊髓內高信號(提示脊髓有局灶性缺血或水腫)。

(六)食道型

是由於錐體前方的骨贅刺激或壓迫食道,引起食道痙攣机械性壓迫而造成吞咽困難。

1、癥狀:早期進食硬質食物困難,刺痛、燒灼感,逐漸影響到食軟食亦有困難。

2、體征:吞咽困難,仰頸時加重,屈頸時減輕。

3、X平片:錐體前方骨贅明顯。鋇餐造影:食道後方受壓迫、食道狹窄。

二、康複評定

(一)常規檢查

1、病史

2、癥狀:隨着多型頸椎病的不同分型,可有不同癥狀。

3、體征:隨着頸椎病的不同分型,可有不同體征等。

(二)體檢

1、 壓頂試驗。(又稱Spurling試驗),是壓擠椎間孔,引發癥狀出現或加重。

2、 臂叢牽拉試驗。如患者上肢出現痛、麻癥狀為陽性。

3、 引頸試驗。即椎間孔分離試驗,上肢麻痛癥狀減輕為陽性。

4、 前屈旋頸試驗。如頸椎出現疼痛為陽性。提示頸椎小關節有退行性變。

5、 旋頸試驗。如患者出現頭暈癥狀為陽性。用於檢查椎動脈型頸椎病。

6、 低頭試驗。如出現以上癥狀者為陽性。

7、仰頭試驗。對不同類型頸椎病的診斷有意義

(三)特殊檢查

1、X線平片檢查,這是診斷頸椎病重要依據。

2、CT檢查,了解椎間盤突出,后縱韌帶鈣化,椎管狹窄,橫突孔大小等。對后縱韌帶骨化症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3、MRI檢查,了解椎間盤突出程度(膨出、突出、脫出)、硬膜囊和脊髓受壓情況,髓內有無缺血和水腫灶,腦脊液是否中斷,神經根受壓情況,黃韌帶肥厚,椎管狹窄等。

4、肌電圖檢查。可鑒別神經源性還是肌源性肌肉萎縮,對神經根型和脊髓型的診斷有意義。

5、腦血流圖檢查。有助於交感神經型和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

三、康復治療

頸椎病的康復治療可以達到減輕或消除癥狀的目的。其具體的治療方法有頸椎牽引、物理因子治療、運動療法。

頸椎病患者通常應以非手術療法為主,但癥狀明顯的脊髓型病人以及病情較重久治無效或反覆發作的其他類型病人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1、康復治療目的

減輕或消除癥狀、體征、盡量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和工作能力。

具體如下: (1)減輕頸神經根、硬膜囊、椎動脈和交感神經的受壓和刺激。 (2)解除神經根的粘連和水腫。 (3) 緩解頸、肩、臂肌痙攣。 (4)增強頸部肌肉力量,保持頸椎穩定。 但康復治療不可能消除頸椎間盤退變和頸椎骨質增生

2、治療方法

(1) 頸椎牽引

①頸牽作用

a.解除頸肌痙攣,使頸部肌力放鬆;b.恢復頸椎椎間關節的正常列線; c.使椎間孔增大,解除神經根刺激和壓迫;d.拉大椎間隙,減輕頸椎間盤內壓力,有利膨出的間盤迴縮以及外突的間盤迴納;e.伸展被扭曲的椎動脈;f.拉開被嵌頓的小關節滑膜。

②牽引方法

常用枕頜布帶牽引法,坐位或卧位。應以患者舒適感來調整角度。

牽引時間以10-30分鐘為宜。

方式:連續牽引法,間隙牽引法。

重量:可從6kg開始,椎間隙內壓才有改變,逐漸增加重量到12-15kg。

a.角度 頸椎上段,0°-5°C4-5,5°-10°C5-610°-15°,C6-7 15-20°,C7-120°-30°

③注意事項

牽引的角度、時間和重量是決定牽引效果的三個重要因素。力學試驗結果表明,牽引角度小時,最大應力位置靠近;牽引角度增大時,最大應力位置下移,因此應根據X線片確定的病變部位來選擇牽引角度。 頸牽劑量應按病情決定。同時還應注意患者的整體狀況,如身體好、年輕,劑量可大些,如體弱、老年人,牽引的時間要短些,重量也要輕些。 頸牽過程要了解患者反應,如有不適或癥狀加重應及時停止治療,尋找原因或更改治療。 禁忌症: a.脊髓壓迫嚴重,體質太差,或牽引后癥狀加重者均不宜做牽引。 b.神經根型和交感型急性期、脊髓型硬膜受壓或脊髓輕度受壓,暫不用或慎用牽引。

(2) 物理因子治療

①超短波療法:電極並置頸后二側或電極置頸后與患肢前臂,急性期用無熱量每次12-15分鐘,慢性期用微熱量,每次15-20分鐘,10-15次為一療程。多用於神經根型(急性)和脊髓型(脊髓水腫)的患者。此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退水腫,減輕神經根刺激,有較好的止痛作用。

②熱療法:紅外線、蠟療、中藥熱敷等均可選用。

③中頻電療法:電極常置於頸后兩側,電量大小以病人可耐受為度,可按不同病情選擇不同處方,每次20分鐘,此法適用於各種類型的頸椎病。

④直流電離子導入療法:用各種中西藥物如冰醋酸、碘化鉀、VitB12、威靈仙、紅花等置於頸后,按藥物性能接陽極或陰極,另一電極置於患側前臂,每次通電20分鐘適用於各種頸椎病。

⑤超聲波:聲頭置於頸后及患側肩背部。接觸移動法輸出功率0.8-1.5W/cm2,每次10-15分鐘,每日一次15-20次為一療程。 其它常用還有磁熱振蕩法、激光、干擾電療法等。

(3) 運動療法

頸部醫療操、被動主動運動療法等,可增強頸肩背肌的肌力,糾正不良姿勢。

(4) 關節鬆動手法治療 通過操作者對頸椎及頸椎小關節進行推動牽拉、旋轉等手法進行被動活動治療,以達到改善關節功能、緩解疼痛的目的。

(5) 傳統治療 針灸推拿療法:主要作用是疏通經絡,減輕疼痛和肢體麻木;緩解肌肉緊張與痙攣,加寬椎間隙與擴大椎間孔;整復滑膜嵌頓和小關節半脫位;改善關節活動範圍,松解神經根粘連等。

(6)藥物治療 緩解肌肉緊張;消炎止痛;營養神經;改善血管功能;調解自主神經功能。

(7)頸部矯形器 常用的矯形器有:①軟式圍頸 ②硬式可調式圍頸③支柱式頸椎矯形器。提供對頸椎的支撐,保護和限制頸椎活動。適用於急性發作期或癥狀較重,而療效不鞏固病人,帶用時間不宜過久,以免引起頸背部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等不良後果。

3、康復教育指導

(1)避免損傷:(2)注意保暖:(3)合適的枕頭 (4)工作姿勢

網站內容來源http://www.xywy.com/【其他文章推薦】

牙冠增長術治療費用  

※ 過40歲拉警報?何時該看「不孕症」門診?

※微感冒得吃藥?紫錐花 紫錐菊打擊感冒效果增六成

※牙齒矯正通常隱適美費用要多少?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張表讓你看懂癌症檢測性病篩檢流程!

菜花皰疹病源不同,性行為非唯一感染途徑

※有一種毀容的方式,叫做「露齦笑